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法制在线
河流的慰藉 .兼评漆军艺先生《百米洮河长卷》——白文科
时间:2023-12-20来源:白文科 阅读:10

河流的慰藉

——兼评漆军艺先生《百米洮河长卷》 白文科


                                                              白文科先生近照

         夕阳似弥漫的油彩,远处的阿尼玛卿山笼罩在淡淡的薄雾里,群峰金碧辉煌,宛若仙宫秘境。而眼前的西倾山浸泡在晚霞中,四座东西向的岭峰层峦叠嶂,冷峻地横亘在谷地中央,几乎要把幼小的洮河活活掐死。离源头仅六公里。我站在海拔 4137 米的一侧山峰上环顾四周,西倾山近在咫尺,洮河北源莫尔藏山和吉岗山分别发育的莫尔藏河与代富桑河在我脚下挽结,至此洮河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藏语叫“碌曲”。

       两河交汇的谷地比较开阔,东岸里恰如山逶迤至此,尾巴回转翘起形成一个高差不足 200 米的红土岗,成为甘肃省和青海省的界山。西岸相对平缓,有牧民定居点,炊烟袅袅,藏人骑马穿过红柳林,追赶着牛群从映满霞光的河面上泅过。我们的营地就搭建在河边上,黄色的帐篷、白色的越野车,还有忙着准备晚餐的队员……大自然之美妙,人与河流之交融,惬意天成,恍若梦境。我站在山顶,不停地按下快门,跟徐徐展开的夜幕抢夺时间。

     可是,斗转星移岂肯因人的眷恋而稍有停留!直到我面对漆军艺先生的《百米洮河长卷》,珍藏在脑海里的山俊水美顷刻奔涌而出,凝固在素尺之上,令人欣喜若狂。当我用另外一种视角去面对她、欣赏她的时候,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席卷而来,是感动,更是喜悦。此刻,我站在山顶唯恐流逝的风景,在画卷中栩栩如生,视野更宽阔,要素更凝练,比照片更直观、更具象,直抵灵魂深处。

       我常想人与河流的关系,除了繁衍生息的庇护和滋养之外,就精神层面而言会有怎样的沟通呢?我在农村长大,河谷里山泉细若游丝,吃水要翻山越岭驴驮人扛。及至上学,才见到滚滚流淌的洮河,河水极清极美。我经常沿河行走,仔细观察河岸、河湾、河心、河滩,以及两岸的树林、草地、村庄,我看见有人和我一样默默沿着河边走,不紧不慢、若有所思,也有人坐在河边痴痴发呆、暗暗自语,四季轮回,人物变换、景象依旧。

      多年以后,我读段义孚先生《浪漫地理学》,知道我们通常讲“人与自然”是指人作为整体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人”是抽象人类的整体,这种关系中有共性而无个性,更谈不上有情感有体验的交流。段先生还原了“人”作为鲜活的个体的自然属性,倡导把人看作是有不同地域色彩、不同经历、不同感情、不同秉性的“自然参与者”。这就像一个魔方,每一面都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图案组成,每转动一下就会呈现出无数个结果。直到这时,我似乎读懂了洮河岸边的孤单的身影。

       人与河流精神层面的契合应该是陪伴和倾诉吧!人类长期“逐水而居”,形象地把河流比作母亲,我想除了感念她博大无私的养育之恩外,可能还有因傍河而居享受踏实安稳、情感依托的心理诉求吧!身边有河,如慈母在侧,偶尔有点小心思,或家庭矛盾、或工作风波、或朋友离弃、或亲人亡故……沿河散步,临河静默,心里掂量着得失利弊、纠结着恩义情仇,尽管没有说与河听,心里有了也算倾诉,赋予流水,皈依灵魂。因此,人与河流的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不可割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人类认识的层次没有绝对的正向关联。

       漆军艺先生世代依赖洮河而生,他的血脉里流淌着鲜明的“洮河基因”。他用心赏阅自然色彩,用心聆听自然天籁,并从中感悟自然的生命道理,将真实的心境感受用水墨转译于宣纸上。因此,《百米洮河长卷》既“写实”,也抒情,眼前景即是心中情。西倾山的巍峨、西仓寺的神韵、九甸峡的婉转,马家窑的遗址、齐家坪的民居、炳灵寺的大佛……就连那些横跨河上的钢筋混凝土水电站,也恰当地融入意境之中,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浑然天成,展现出很高的创作功底。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似乎用笔。”画家对自然环境的轮廓和能量流动的高度敏感,在于他们有能力传达这些事物是如何唤起了情绪和伤感、记忆与遐想。纵观《百米洮河长卷》,中国传统山水画所应该有的哲学、美学、地理以及和谐与正直等概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与表达。特别是将洮河两岸自然地理、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如珍珠般巧妙缀连,把洮河作为地理通道、人文通道、经济通道的重要地位展露无遗。高山下、大河旁,林木葱郁、屋舍俨然,大道贯穿东西、小径曲径通幽,湖泊清澈宽阔、云雾缥缈如烟,正与中国传统风水学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高度契合。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源于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和感悟。画家们通过捕捉山川河流的轮廓、云雾的变幻、树木的生长,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在画面上。《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气”是生命之源,流动于阴阳和谐之处,体现在山水画中,就是要求山峦、河流、云雾、植被等等意象在空间布局上彼此应和,其目的就是找到无处不在的能量场——适合“气”的流动的位置与安排。我观《百米洮河长卷》,高耸的山峦、窄桥横跨其上的湍急溪流和碧波荡漾的湖泊,以及云、雾、瀑布、浅滩、激流等,无不设计得蜿蜒起伏、变幻多端,借“雾”(我更愿意称之为“岚”,人们认为,当云乘风于行触及山顶时,就会产生水)将所有结构体有机融合,提供视角上的连续性,从而对景中的“气”进行引导,通过隐喻表现了宇宙的秩序与和谐。

       我常想,山水画如何表现“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呢?孔子面对河水的奔流不息、不可追复,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熹从“道”的本质出发进行了阐释,“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纵观人类历史,在生物从海洋爬上陆地、由类人猿到现代智人的漫长演进中,河流如长长的“脐带”维系着生存的养分,从区域小环境来说,河流甚至是人类繁衍的“母胎”。人类对河流怀着无限的敬畏,有时甚至是惧怕的,哲学家、诗人、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加宏观而透彻,也就比常人更显谦卑。《百米洮河长卷》中,无论是洮河主干流、支流,还是延伸到沟沟岔岔的溪流,没有一处是静止的,就连困顿于峡谷之中的水库也碧波涟漪,皆潺潺不息。水作为媒介,其本身即信息,因为只有通过流动性如此之强的物质,

       画家才能捕捉到对象的生命力,从而为“时间”找到注解。由此观之,艺术家需要做的是赋予风景以意义,而非对其进行忠实的再现。十年前,我们的民间考察队第一次在洮河源区扎营,只为逆水而上、沿波溯源,找到那个藏语叫“曲果果玛”的地方,那里的一百零八眼泉就是洮河诞生的地方。那一夜,我伫立河边,闭了眼睛,聆听河的朗诵,便听见月光落进河里的声音,风踮着脚尖在水面上小跑,一块石头和另一块石头在激流里拥抱——大山有灵,河流也是!山水无时无刻不在交换着内心的秘密。我大声呼喊,山风吹响柳梢,水面上薄雾升腾,似有金戈铁马渡水而行,那是古羌人、吐蕃人、匈奴人、汉人,用古老的暗语和口音,对我诉说……

                                                         千里洮河图局部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漆军艺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白文科,1984 年生,甘肃岷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文联委员,出版有《秦长城西首起地历史研究》、《飘过夏天的云朵》,作品见于《中国报告文学》《甘肃文艺》《甘肃日报》等报刊。


责任编辑:媒体与法

主办:媒体与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媒体与法.中国   陇ICP备17004562号-2    甘公网安备 62112602000073号

热线电话:17601066608       1705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