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社会与法
南文章出了个王侠的 ——乾隆帝贴身侍卫王朝卿
时间:2021-10-27来源:张海江 武序增 阅读:10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康乾盛世的一代名君,无人不晓。而要说武安曾有人做过乾隆帝的带刀贴身侍卫则令人瞠目,难于置信。然而,这位被人们遗忘了近三百年之久却赫赫有名的武安人乃南文章之王朝卿。

民国版《武安县志》载:“王朝卿,字鼎辅,南文章人,乾隆戊辰武进士。充御前侍卫,迁宣化府都司,以军功升广西副将,后平边乱殁于阵。

 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尘封的历史, 来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神密人物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容城封太守”“ 华诰锡中郎”

    寻觅这位大人物是从这副石刻对联开始的。

    少时常听说,我们村(西万年)羊角垴地有座“侠的坟”。文革期间(1966年)村里将那座坟冢扒掉做建筑材料用在了村西的大机井上。这口深约二十米,直径约六米的机井,除砖石甃井壁外,连那厚厚的棺椁也用作了固定水泵的架板。自那以后,这座坟冢的主人姓甚名谁一直没人过问,即这样悄无声息了。

2010 年夏秋之交,笔者在寻找村里的古碑刻时,听说村西那口机井的通道里盖有碑石。便进入通道寻找,果然见到了六块石刻对联,其中两块长95厘米宽23厘米,上面分别刻有阳文楷书:“容城封太守”“华诰锡中郎”。短短一副五字之联读来令人惊讶,一个农村普通人家的坟冢中是何人可冠于如此高的爵位呢?经讯问村中老者,说是南文章村王侠的坟。经查阅民国版《武安县志》,才知所说的王侠的即是所载之大清王朝乾隆帝带刀贴身侍卫王朝卿。

一石激起千层浪,武安历史上曾经出过如此重量级的人物。这一发现顿时使我兴奋不已,促使笔者去寻觅这位被尘封近三百年的武安籍神奇人物的踪迹。

 

        武侠故里觅英雄

 

     同年初冬的一天,与同事王长河一起来到了武侠王朝卿故里——南文章村。

    南文章俗名南小章,位于鼓山脚下武安城南十公里处,距伯延村三里。相传建村于元代。初时,乔、李、卜三姓迁此定居。民洪武初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来,遂成旺族。全村现有人口900余。旧时,村中建有九座门(六大四小)通向村外,东南西北四正门全为两层建筑,既有门楼又镶嵌着匾额,分别为“紫气东来”、“南迎鼓岫”、“西映长庚”、“北极生辉”,四面八方凝祥聚瑞。村中靠南一条大街贯通东西,为该村主要街道。这条街一直延伸到西门外的路沟被称作“玉带沟”。每逢雨季村西大部水都要经这“玉带沟”流向村东。就是这“玉带沟”长期滋润庇佑着南文章村世世代代,富裕平安高官层出。

    明末清初,这一带曾是武安人出外经商之腹地,成千上万的人跑关东经营药材,下江南经营绸缎,创出了一条经商兴业之路。为当时武安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历史贡献。从而被公认为旧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尤以王顺为代表的南文章人更是这一群体的姣姣者。村中现保存完好的“王家庄园”的宏大建筑群,就是他们经商致富的真实写照和智慧结晶。

    民国年间,从这里走出两位王氏同族高官,即王公堂、王书堂。王公堂,旧时西安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曾在西安水利局任工程师,1949年随国民党撤至台湾后,任中华民国水利部部长。王书堂,旧时北京大学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山东某县县长,后又到成都四川省府高层做事,日本侵华时期出任四川伪省长。

       194511月,晋冀鲁豫边区机关进驻武安,先后驻午汲、下白石、伯延、龙泉等村。由于南文章与龙泉村毗邻,边区政府借“文章”二字之吉祥,特意将人民日报社及新华通讯社设在了该村西门外“聚宝寺”,现村中老人还清醒地记得当年为之送报的情形。因此,这里又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南文章村风水宝地名不虚传,其深厚的文化积绽和颇多的人物故事令人仰慕向往。

    尽管时间久远,朝代更迭,但英雄的名子在家乡人的心里是无法抹去的。村里采访中,令人想不到的是,只要提起“王侠的”无人不知。他们是那样情不自禁滔滔不绝,自豪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王朝卿这个神奇人物的形象很快便浮现在眼前。

 

                皇榜得中入宫侍

 

王朝卿,约生于大清雍正六年(1728年)。弟兄两个,排行老二,兄长王朝徵也是一位清朝高官,据南文章老人武天锁回忆,他曾亲眼见到过有一通石碑,记载着王朝徵乃清镇守江西总督,可惜此石碑已不知下落需进一步查证。朝卿自幼家财丰厚庄田颇多。座落于村中的王氏庄院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门楼、客厅、主房、粮仓。全长100余米,宽20米。门楼为出厦门楼,立仿卧仿垂柱墀头,高大雄伟,进入大门穿过屏风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厅(俗称客位),高高台座,前后石制台阶,明柱抱厦歇山顶,三丈见方,人称“方三丈”,如同宫殿一般高耸宽敞明亮。穿过客厅拾阶而下便是后宅院,有主房厢房,两层楼建筑。主房楼七间,厢房楼分别为三间,三座楼互不相连各自一体。全院所有东西厢房都建有月台和石制台节更显与众不同。与庄院后墙三尺之隔建有粮仓,孤房一座四合院布局两层楼建筑,村里人称之为“四面楼”。北楼五间,东、西、南楼各三间,互不连接威严耸立,楼内木质楼梯,上下便捷,全院矮门小窗安全严谨。庄园西侧还有一院落称下处,为家人长工住处。整个庄园无论住宅、粮仓皆于房顶四周建有垛口护庄墙,构成易守难攻之势的城堡式民居结构,可谓北方民居之独有。远眺近观,古朴典雅,奇特壮观、气势恢宏,称得上北方民居结构的开先河者。

    据说武安很早以前为武术之乡,只因尚武习武才以“武”字冠名。此地不但历代不乏尚武习武者,更有嵩山少林寺传世武功源于武安之说。所说真伪虽无法考证,但武安武侠镖头威名早在清代声名远赫却不是浪得虚名。清乾隆年间,城南龙泉村侠镖武全仁,“脚踏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无人不知。更有近代民族英雄武伦佩,抗击日寇血撒太行气壮山河。

    王朝卿自幼显露武行天赋,受乡传影响,少年时便投奔少林寺拜师学功。由于王朝卿聪明颖悟,三年间对少林拳脚器械十八般武艺学于一身,五年便正式出师。经少林武僧方丈推荐,到黄河镖局效力谋生。在镖局,王朝卿同师兄弟一道,以德行镖、侠肝义胆、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多次成功运镖。黄河镖局因有朝卿加盟如虎添翼,威震四方。之后王朝卿又应邀赴京打擂并类战类胜,随之王朝卿名声大震,传遍京城。

但是,王朝卿并不满足于此,精忠报国才是他的习武志向。为名正言顺以武报国,朝卿便通过乡试、会试,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京殿试,金榜题名,一举考中武进士,成为武安得中武进士的第一人。由于王朝卿侠名威震京城,又得中武进士,在同年当之无愧地被首选进宫,堂堂正正地成为了一名皇家侍卫。

       

               赤胆忠心保乾隆  

 

    侍卫是直接跟随皇帝的亲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不仅个个武艺超群更需赤胆忠心。在清代一般选满族贵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亲军侍卫,分一、二、三等,由御前大臣率领。

    作为一名汉族人,王朝卿被选进皇家充当侍卫,在大清乃破天荒之事。被选中后,他倍加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志为国为民尽忠效力。为防宫廷争变连累家人,他置族人谩骂不孝于不顾,毅然改名换姓,改王姓为张姓,易名朝卿为兰璞。将生死荣禄置之身外。一次,王朝卿随皇上出行,途中,御马突然受惊狂奔乱跳,銮驾颠波危在旦夕,众侍卫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说时迟那时快,此时只见王朝卿从众侍卫中纵身跃出,使出少林轻功飞身勒马,将嘶鸣中狂奔的惊马制服,才化险为夷,确保了乾隆帝安然无恙。王朝卿成功护驾,受到乾隆皇帝赏识。后乾隆帝便降下谕旨,调王朝卿越级晋升为正三品御前侍卫。

    御前侍卫是皇家侍卫的精英,归皇帝直接领导,为数不多个个身手不凡。御前侍卫又为皇上帖身护卫,长刀戎装紧随皇上前后。所以,御前侍卫的地位在皇家侍卫中至高无上,众侍卫可望不可及。王朝卿自晋升为御前侍卫后,跟随多才多艺风情万种的乾隆帝多次北上秋猎、南下巡视及东巡盛京。为乾隆皇帝执掌朝政开创乾隆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王朝卿护驾有功,乾隆帝还亲王朝卿“御前侍卫府”横匾一副,悬挂在南文章王府庄园的门额上。该匾杨木材质,高950厘米,宽1900厘米。正中横刻阳文“御前侍卫府 ”五个金黄楷书大字,右侧竖刻阳文“乾隆御赐”四个小字,四周浮雕云纹图案。之后,南文章王氏后人视该匾为荣耀,精心保存经常悬挂在自己的门额上。一直到文革初才将此匾卸下放置起来。七十年代传落至龙泉村一武姓外孙家。令人惋惜的是,在那物资缺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此匾被当作木板改作它用已不复存在。

    “王侠士成为御前侠啦!”王朝卿从侍卫晋升为御前侍卫的消息很快在家乡传开,人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说他武艺如何高强,如何飞身擒烈马御前救驾,家乡人都引以为荣为之自豪。

    那年,王朝卿回乡谒拜先祖,三乡五里的老百姓知道后纷纷涌向南文章,都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位神奇人物。当时,人们曾看到王朝卿头顶的金盔高大耀眼,据说那是用一种上等的合金铸制,晚间光芒四射。还有随身佩挂的挎刀,人前一站威风凛凛,令人赞叹不已。为回报父老乡亲的挚爱,在众乡亲的一再要求下,王朝卿还为乡人表演了自己的刀功绝技。他让众人手持水盆朝自己身上泼水,自己在中间舞刀使术,霎时间寒光闪闪,呼呼生风,光有水泼出,不见水近身,一片寒光刀影后,在场的百姓浑身是水,而王朝卿身上却干洁如初。不仅如此,王朝卿舞刀反而愈舞愈快,令人眼花缭乱,丝毫没有停舞的迹象。正当高潮时分,只见有一鲜活大公鸡直冲王朝卿从天而降,急红了眼的他见一飞禽袭来,朝空中猛劈一刀,只见那公鸡鲜血四射,应声落地,王朝卿才收刀作罢。原来,众乡亲深知王侠士所舞之刀非同一般,而是已开光祭神之刀,一但出鞘不见血是不回鞘的,所以在场乡人灵机一动便抛鸡应斩,使得刀入鞘人收兵。王朝卿的飞刀神功让在场的乡亲个个看的目瞪口呆、拍手叫绝,大饱了眼福。

               

                   血撒南疆报大清

 

    乾隆一朝励精图治,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但到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清边疆发生了几次战乱。如进藏平乱、金川战争、平定准部和西北、用兵缅甸、以及平定国内多次起义等。期间,为适应军事需要,巩固国防,安定天下,乾隆帝曾多次扩充军事力量。王朝卿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战争需要被乾隆帝由御前侍卫调任战争前线,奉旨离开宫廷奔赴广西的。先被特授于广西柳州府游击,后升任为宣化都司,(宣化今南宁市,旧时为宣化县,1913年改名南宁)。由于他勇敢善战累立战功,后又被升至为广西副将(从二品),相当于现今的省军区司令员。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月,王朝卿在随两广总督孙士毅平息边乱征战中,因众寡悬殊血撒疆场为国捐驱,走完了一个行武之士的人生旅程。

    王朝卿为国捐驱的噩耗传至京城,乾隆帝痛感挽惜,随降谕旨:一是在其故里建立“功德牌坊”,二是命在其家乡选上等风水宝地予以金顶玉葬。

    “功德牌坊”建在南文章村东南王氏祠堂前”。与祠堂遥相对应,宽三丈、高三丈五尺。牌坊正面正中倒丁字型镶嵌着两块石制匾额,上额竖刻阴文楷书“奉旨”二字;下额横刻阴文楷书“流芳百世”。牌坊为三孔拱门歇山顶,砖砌仿木结构。牌坊之南松柏环抱,翠绿幽静,整个建筑端庄、肃穆、雄伟,彰显着王朝卿忠烈英武的英雄形象。

    关于风水宝地,经风水家沿太行山一路寻脉,最后选定鼓山脚下洺河南岸西万年的一块高台地上(羊角垴),将之隆重葬埋。于是,这位护驾乾隆威震南疆的清军副将王朝卿便长眠于此。

一代豪杰王朝卿,为国捐躯、英名永存、万世流芳!

这真是:

御前侍卫王朝卿,侠魂义魄自少林。

以德行镖名天下,隐姓埋名保乾隆。

赤胆忠心为国家,血撒疆场撼乾坤。

追慰英雄责不贷,武安儿女万代荣

 

                    “万年”忠骨谜重重

 

    王朝卿一生传奇,传奇一身,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还留传着几个不解之谜,现分列于后供智者祥证。

    一,王朝卿疑冢之迷  王朝卿之墓虽在西万年发现,但在民间传说有四处疑冢。一是西万年羊角垴台地侠的坟;二是南文章村南一里坡地(现归伯延村)坟冢;三是南文章东门外椿树坟地坟冢;四是北文章村东地坟冢。传说殡葬那天,有四口同样的棺材,四支送葬队伍同时从南文章村东南西北四门出殡,葬于四个墓地。王朝卿是否存在四处疑冢,而何处为其真身墓穴,待进一步考证。

    二,死后无首级之谜  王朝卿死后多数传说无首级。依据一,当年王朝卿殡葬时,说其女儿曾哭“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说明王朝卿无首级,其女儿为何这样哭只是一个传说。再者,旧时战争,对阵双方以取对方将帅首级领功授奖为常事。王朝卿当时为广西副将,领兵上阵殁于阵前当然首级难保。再说在文革时扒掘王朝卿之墓时曾有人见过其金制头颅(去向不明)。综合分析,王朝卿无首级似乎很有道理。但仅为传说无据可查。

    三,下葬“驴骑驴”吉时之谜  传说王朝卿下葬为“驴骑驴”时辰。这个时辰令人费解。据说殡葬那天一直等到下午也不见驴骑驴的,直到傍晚时分,方见从西南方过来一骑驴者这才开始下葬。事后人们才醒悟过来,那骑驴人原来是与这里一河之隔的龙奄寺(圪塔寺)主持,恰巧那天该主持出外做佛事骑着一头驴回寺经过此地。因当地人对孬和尚的别称为“秃驴”,所以这和尚骑驴就为“驴骑驴”啦。这和尚骑驴是一个巧合还真有此时辰,有待风水先生解读。

    四,鼓山“凤凰台”之谜  关于鼓山东麓“凤凰台”名子的来历,传与王朝卿等人有关。说一日一只凤凰落在了这鼓山之峰,随后昂首向西北武安方向鸣了三声,古说凤凰无宝之地,故武安便出了三大人物。一是朝西马庄郭太师;二是清康熙年间江南典试官夏庄王可大这第三位便是乾隆御前侍卫,南文章武进士王朝卿。由于鼓山之峰引来了凤凰,武安出了三大人物,所以人们便将那山峰改称“凤凰台”啦。武安这三个人物真实所在,无可非议,但从时间考证,三人前后两个朝代跨度几百年时间,而鼓山“凤凰台”是否在明初这样得名?否则,凤凰台”之来历便有失周全,这有待智者进一步考证

                            

  责任编辑:媒体与法

主办:媒体与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媒体与法.中国   陇ICP备17004562号-2 

热线电话:17601066608       1705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