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法制文化
常陪伴孩子 (杂文)
时间:2023-02-03来源:媒体与法 阅读:10


原创首发【常陪伴孩子】(杂文)
特约作家 李宝 (黑龙江)

早在1999年春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勾起了无数儿女的思家情。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可谓经久不衰,每每唱起,尤其在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唱起,总给人以亲切、共鸣的思家情,也更成为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能够在春节期间回家看看爸妈成了一年到头最真挚的期盼。
时下,对于我们这些五十岁左右的当爸妈来说,在春节期间能够挤出一定的时间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无可厚非,也在常理之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体现和传承。然而,时代在变迁,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就面临择业,能够成功考取“铁饭碗”的毕竟是少数孩子,大部分的孩子为了能够实现梦想和人生的价值,也为了早早能够做到经济独立,在社会上独当一面,降低“啃老”成本,在亲友面前能够抬头挺胸,在中国甚至世界其他各地到处“跑火车”,寻找一份心仪的体面的工作,他们付出的努力不比我们那时少,可以说更加艰辛。我们不能刻意强求孩子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请假回家看望我们。反而,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想想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处境,想想他们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所面临的一切。因此,“常陪伴孩子”应该成为我们这代作父母责无旁贷的首选。
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通俗地讲,当下在外打拼的孩子无不令我们这样作父母的为之惦念和牵挂,尤其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仅仅和父母共同生活了十七八年左右的时间,自考取了大学后就意味着“单飞”开始,他们绝大多数人有着与我们不同的超常思维和理想,尤其是受到市场经济和近年来疫情等情况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影响,他们的眼光往往有独到之处,在事业和婚姻等诸多方面,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把控或左右他们。其实,许多父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们无法替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生存方式,除了能够在“宏观”上予以一定的资助外,而在“微观”上对孩子的输入就明显少的可怜。我们大都不停地督促、敲打孩子将来该怎么样怎么样,却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所要的诸多温暖和关切。因而,我斗胆说出我的个人想法,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种种伦理桎梏,委身于孩子也不失作为父母的身份和形象,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常到孩子居住或工作的地方去看看,“常陪伴孩子”应该纳入和美家庭的范畴,成为新时代最美家庭的一道靓丽风景,应该加以普及推广,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更有利于增强“家”的概念,也更有利于孩子事业的发展及小家庭的和睦相处,从大的方面来说,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持久稳定。
在“常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理性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知道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工作、婚姻、家庭、身体身心等方面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需要配合解决。当双方的思想发生对立或冲突时,做好调和很重要,原则上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盛气凌人的说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作风,现在的孩子几乎不吃这一套的。正确引导是关键,不伤和气是前提,否则就失去“常陪伴孩子”的初心和意义。其次,我们这代作父母的身体绝大多数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也有医疗保障,家庭生活也比较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用孩子多担心多操心,所谓的后顾之忧基本不存在。在与孩子共在一个屋檐下,要有眼力见,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料理家务,做做饭,带带孩子的孩子,不仅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更要为孩子的另一半着想,当小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客观公正对待,不偏不倚,倘若真的需要我们当裁判时才应该这样。但话说回来,我们尽量不要掺和他们的矛盾,在不发生根本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静观其变,否则变成孩子的绊脚石就背离常陪伴孩子的初心。作为父母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上行下效的道理很简单,关键在自觉践行。再次,我们在陪伴孩子的当中,本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开心事,要自觉改掉或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出老毛病,比如长时间玩手机、高音呗看电视、懒床、喝高酒或酗酒、在室内抽烟等等,我这样说并不是把我们在孩子面前封存起来,但一定要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的那些“旧潮”永远适合不了他们的“新潮”,为避之,委屈自己几天或十天半个月也不会伤筋动骨。再其次,在孩子的居住处或在得到孩子的倡导下,全家外出适当开展一些增进家庭友谊的户外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家庭和谐之功效,从中也能够更好地从不同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主流,进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树立“三观”,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那样也不虚此行。
总之,“常陪伴孩子”是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更要得到孩子的认可,千万不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无聊借口去所谓的陪伴孩子,倚老卖老要不得,过分打扰要不得,适得其反的坚决不要做。现代的孩子工作、家庭、照料自己的孩子等压力相对很大,他们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和工作热诚及欲望,他们对父母也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也明晰父母是如何过来的。他们大都读懂了我们,我们更要读懂他们。因此,恰到好处的“常陪伴孩子”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常回家看看”的升级版,孩子的“家”也是咱的家,如此互补,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对于那些固有传统的父母来说,在节日期间尽量抛弃电话沟通、视频连线的旧俗做法,多为孩子着想!多多走进孩子的世界,知己知彼,相互尊重,理解万岁!当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常常陪伴!
同意我的观点请举手!赶快行动起来吧!
2023-01-30

作者简介:李宝,现供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公安局信访办主任,四级高级警长,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五大连池市第九届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会员、五大连池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省公安厅特约调研员。



责任编辑:媒体与法

主办:媒体与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媒体与法.中国   陇ICP备17004562号-2    甘公网安备 62112602000073号

热线电话:17601066608       1705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