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法制文化
端午杂谈 (散文)
时间:2022-06-02来源:媒体与法 阅读:10


原创首发【端午杂谈】(散文)
特约作家  李默默 (黑龙江)


又到一年端午时,卖弄晓知忆往昔,上古文化深意远,中华文明精艳奇。

端午节,一般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但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20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每一个名称几乎对应一个远古的传说。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但其它别称大都从“重五节”或“重午节”演变而来,只是在端午那天活动中参杂了其它文化元素或祭奠成份,因此不必大惊小怪,均大同小异而已,知道了它的一般的称呼,其意自明。

端午间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蒋介石,之所以取别名“字‘中正’”,其寓意不言而喻,但兵败后偏安台湾孤岛,并非心愿,乃失民意所致),正如《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下面一一道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多少年来,笔者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在高度尊崇屈原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感到悲哀,在面对强敌入侵时,屈原本该利用自己的文学特长,发动“舆论战”“宣传战”来唤醒民众保家卫国,退一步讲,他也可以“弃笔从戎”,亲临战场痛击敌人,对他这样志存高远的好男儿,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理应战死沙场,不该在“国破山河在”的关头,采取极端非常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假设,屈原如笔者所言,一个伟大的诗人加上一个英勇无畏的“角斗士”的头衔,他的芳名将更加高大、璀璨,他的文采和壮举将在世代国人的心目中更加高尚、励志。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对于伍子胥的慷慨就义 ,验证了一句古训“从来奸佞易恶报,自古忠臣难善终”。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去了一个忠烈的将士不足惜,但导致一个政权的灭失或整个民族的沦丧,那真的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睿智的明君绝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葬送美好的万里河山和牺牲整个民族的利益而苟且偷生,但愿伍子胥的悲剧不要在人间再度发生。

东汉《曹娥碑》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真迹):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景沉,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碑文虽不足百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儿,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着共同的血统,只是年代久远,迁居到上虞后就被人们遗忘了。曹盱不但有边打击乐器边唱歌的艺术才能,而且还能和着曲调在祭祀仪式上舞蹈,使神高兴。汉安二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队由曹盱指挥,船逆着江流行驶。这一日风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们许久都没有打捞到他的尸体。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如此悲壮的场景,仿佛就发生眼前,让我们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人们那泓折心动容的哀伤。孝女曹娥不仅是中华之“巾帼”,更是千百年来被一直传颂讴歌的敬孝之道德楷模,她的这种家国情怀的精神永远值得今天的我们尊崇和弘扬。

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在一次连续多日寻不到食物填腹即将饿死的流亡途中,随他流亡的大臣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重耳才有力气继续流亡。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恰好这天是五月五日。重耳悲伤万分,下令对介子推及其母亲进行厚葬。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介子推没有因救了君王一命就自命不凡,高高在上,而是悄悄隐姓埋名,敬孝母亲,在高官俸禄面前不为心动,不畏火烧燎原,如此高风亮节,令人五体投地,其英名必将万古流传,其现实意义远远大于历史意义。

在端午节前后或当天,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保佑平安,大都图个“吉利”,也开展各类龙舟比赛,但选手都是清一色成人男子,那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非凡。凡此种种,无不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谈到这里,不由想重点谈谈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圣水节”的来历和当地人们是如何欢度“端午节”的。五大连池不仅火山壮美,而且由此带来的矿泉水堪称神奇。在五大连池地区广泛流传着神鹿示水的传说,由“神鹿示水”这个民间故事起源的“五大连池圣水节”,荟萃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民间文化,是各民族音乐歌舞艺术、民间神话传说、民族民俗风情的大展演,是民族文化的平台。有关圣水节的来历,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千多年前,有一年春天,一位达斡尔猎人打猎时,射伤一只小鹿,小鹿带伤逃跑,猎人紧追不舍,见小鹿穿过树丛,越过漫岗,一路直奔药泉山下跑去,很快就来到一个池子边。猎人感到十分疑惑,就静静的立马在此观看,见小鹿先是跳到水里泡了一会,又跑到另一个泉中喝了几口水,很快就止住了血,然后健步如飞,遁入山林。猎人惊奇不已,上前察看,只见一眼泉水清澈异常,有大量气泡涌出,状若沸腾,禁不住捧起来痛饮一场,辛辣爽口,顿觉精神振奋,疲劳顿消。一向崇奉神灵的达斡尔猎人立刻明白了是上天让小鹿指示他发现了泉水,于是在泉边叩拜苍天,感激神灵,并堆起一堆石头作为标记,然后回来告诉了族人。大家率相来此饮水,渐渐的,附近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和汉族的人也闻讯赶来,一同饮用这天赐神水。由于当时发现圣水的时间是在农历端午节时,所以每年此时各民族的人们都在泉边举行热烈庆祝活动,主要集中在农历五月初四、初五、初六三天内,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节日——五大连池圣水节。每逢节日之前,各族牧民一家家男女老少赶着勒勒车,跋山涉水,喜气洋洋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药泉山下。寂静的草地上顿时热闹非凡。一座座草搭的窝棚架了起来,人们在暖融融的初春的阳光下杀牛宰羊,祭祀天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对水佳节。从初四清晨开始,他们就泉边,举行传统的圣水祭大典,庄严肃穆、仪式隆重。之后是民族歌舞演出活动。到了傍晚,各族民众就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其间穿插着饶有风趣的抹黑(泥巴)祈福活动。子夜时分,“抢零点水”是节日活动的高潮。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坚信“端午”的一切东西都最好的,汉人、满人也视“端午”的许多物品为吉祥之物。各族民众普遍相信这一天的药泉水最具有驱邪祛病的功效,因此歌舞至初四子夜,大家纷纷涌向泉边,抢饮零点圣水。初五凌晨,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结伴游园踏青,折柳采蒿,露水洗脸。龙舟大赛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各民族健儿聚集在火山堰塞湖上,龙舟竞渡,你追我赶,把欢声和笑语荡漾在山水之间。从此每年的这个时节人们欢聚药泉,饮水洗浴,并流传至今。五大连池圣水节这浓郁的民俗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虽然不能与中原灿烂的主流文化比肩同辉,但在中华民族的后花园里,却绽放出一条耀眼夺目的奇葩。五大连池圣水节是我国北方各族儿女的文化盛会,是我国百在民俗节日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充分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珍惜环境、渴望与自然沟通但又尊重自然的知足常乐心态。

现代在这些祭祀、纪念活动中,全国各地大都以龙舟比赛为时尚。龙舟比赛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比赛,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舟上,认为可保佑比赛的舟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而湖南汨罗县,比赛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比赛,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比赛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也有的是游船式比赛。有夜龙舟,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舟。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比赛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飒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其实,龙舟比赛早已走出国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这类比赛,其比赛的形式也大致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主要考虑到选手的安全。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在现代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中出现的单人、双人、男女混合和集体划皮艇等比赛,大都从龙舟比赛演绎而来,也是一个国家能否称得上是世界体育强国的一个标志性运动。

谈端午必须要谈“粽子”。传统食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现代粽子的做法,在借鉴过去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把糯米、红豆、芸豆洗净,用凉水隔夜浸泡。五花肉切成拇指大小的块,放入生抽、盐、耗油、料酒、生姜,抓拌均匀,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隔夜冷藏腌制。第二天,把泡好的糯米、红豆、芸豆混合在一起,再加入2勺盐,3勺生抽搅拌均匀。把粽叶(芦苇叶)擦洗干净,剪去比较硬的叶梗,然后放入沸水中焯烫两三分,粽叶烫软后钟捞出备用。所有材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包粽子了。粽子的包法:在粽叶三分之一出翻折,再绕半圈做出一个漏斗形状。舀一大勺糯米放入漏斗中填满底部,再用筷子把糯米戳几下让糯米更紧实,接着往中间放入一块五花肉,上面再放两勺糯米把肉盖住,料放完后,用勺子压实。把较低的两边粽叶往中间按压,然后把较长的一面粽叶翻折过来盖在封口上,最后把多余的粽叶捏合,折向一边,一个粽子的粽子形状(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也叫斧头粽子,等)就做好了。将固定住棉绳的一端拉直,使棉绳垂直于粽叶封口处,在粽子中间缠绕三圈,最后打个死结,一个完美粽子就包好了。把粽子摆入锅中,再加入足量清水,要确保水没过粽子。然后开大火把水烧开,再转最小火,煮3-4个小时,煮的过程中要不时查看,水变少了要及时添水。粽子煮熟后,再关火焖半个小时,即可出锅。放凉就可以开吃了。只要储藏得当,粽子可以保鲜多日,不失口感。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芦苇叶包糯米,也有用箬壳、竹筒等时髦材质,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粽子的时候,还准备了许多配菜,各地大同小异,比如,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而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等。说的直白些,和下馆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别有氛围。

当下,在端午节当天,许多地方流行户外“踏青”运动,就是人们一大早起来后,到居住附近的公园、山下、河边等水草肥美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采蒿折柳(采集百草),徜徉大自然的恩赐,舒缓舒缓身体,用清澈的河水洗头去去“晦气”、洗眼明目,顺便买点荷包、气球、中国结、红绳等吉祥物,然后回到家中,将这些吉祥物配上“百草”插在屋檐下或悬挂在楼房的防盗门上方或窗缝间,主要是装扮节日的氛围,还可以在孩子的手脖子上系上红绳、脖子上系带荷包,说是“驱邪避鬼”,其实就是让孩子开心过端午。在苏北的一些地方,至今保留用“百草”煮水清洗身体风俗,也就是“洗百草澡”之说,其实,在“百草”中有许多含有中药成分的,用百草水洗澡能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

有关端午节流传下来的民间谚语也很丰富,著名的有“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从地域上来说也精彩纷呈,如北方的“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北京的“蛤蟆蝌蚪躲端午”;西北的“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的“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的“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至于从古至今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那就海量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词大家苏轼在他的一首爱情诗词《浣溪沙》中描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细细品读,女人的华丽耀然纸上,楚楚动人,无不令人怜香惜玉,纯真的爱情何等高尚,天长地久的爱情何等可贵。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在他的《七律•端午》描写道“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情此景,文人虽傲骨,但重情重义,荣辱与共,值得当今许许多多的各类群友深思。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在亚洲尤其东亚、东南亚的国家更“疯狂”庆祝。2006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前几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而韩国在2006年前经过40年的努力将“端午节”申遗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国内各界不同的声音,但按照世界申遗的规则,韩国的做法无可厚非,说明韩国在这方面的保护意识远远强于我们。因此,对于我国许多需要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册”的工程任重而道远,“申遗”保护意识亟待增强和提高。

2022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让我们尽情的领略端午风情给人们带来的无尽快乐,更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领略中华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领略坚定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携手共创中华文化新未来!

2022-05-30


作者简介:李默默,原名李宝,现供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公安局信访办主任,四级高级警长,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五大连池市第九届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会员、五大连池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省公安厅特约调研员。



责任编辑:媒体与法


主办:媒体与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媒体与法.中国   陇ICP备17004562号-2    甘公网安备 62112602000073号

热线电话:17601066608       1705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