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法制文化
【原创散文】 村东那口老井
时间:2020-11-23来源:李 宝 阅读:10

    村东那口老井,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封存,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五十年前的小村居民,大都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盲流”,用时髦的话来说叫“闯关东”。在这些“盲流”中虽然大多都是来自南方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追求“殷实”的生活或因家庭婚姻变故来到此地“安营扎寨”,但也不乏“有识之士”为了躲避那场史无前例的“纷争”在此“隐姓埋名”。

    在这些陆陆续续“盲流”来到小村之前,这里的“土著居民”为了解决日常饮水问题,便在村东一低洼处挖了一口直径约为3米长5米深的土井,从井低下2米处往上用石块垒出个台阶,方便村民取水,四周用土篱笆围着,在台阶的最上方安置一个小木门,取水时打开,走前再将锁上,主要是防止家禽和牲畜“光临”时不慎坠入弄脏井水,更为了防止淘气的孩子发生意外。但每年淹死家禽和小牲畜的事情时常发生,往往让那些受损的村民心疼多日。说实话,这口裸井很不卫生,尤其到了连降雨时节,里面便成了污水池,排污很困难,仅靠人工掏净,新生出的水源一时间难以澄清,村民只好将这些“浑水”取回家沉淀后再饮用。冬季则砸开冰面,将水和碎冰块一同取回家,冰块只能在融化后再用。村民食用这样的“苦水”持续了十几年,许多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还患上了“大骨节”地方病。

   “盲流老李”,其实刚二十岁出头,人看上去老成,村上人都这么称呼他,他在村上落脚不久,就向村长(生产队长)提出建议,翻修土井,用石块和混凝土砌成,深度在十米以下,主要是确保村民和家畜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上水。村长认为老李这个建议好,便问老李建成这样的一口井需要多少钱。老李粗略地掰掰手指说,大约两百元左右就能搞定,包括土石方和人工费,也就两三天的时间。村长皱起眉头犯难了,两百元相当于村上全年的公益支出费用,还不知道够不够用。老李见状,对村长说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要不然这样吧,村上向乡政府先请示一百元,剩下的费用他来垫上,村上什么时候有了再还他。村长见老李如此爽快,当即就答应了。在当年的初冬时节,村长、老李和率领几个村民仅奋战三天时间,就建成了一口直径为一米五、深度为十米的石头井。为了便于村民取水和安全,则在井口上方安装了一个木摇架,特制了一个公用铁质水桶,在水桶的檐口栓上一个约半斤重的铁块,一根粗壮的麻制绳索将木摇架与铁通链接起来。这样以来,全村人都不再为吃水犯愁了。同时人人记住了老李。第二年春节后,县政府给村上分配一个代课老师指标,多少人“拉关系”“走后门”欲争之,都被正直的村长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说辞拒之门外,老李自然有幸拿到了这份在那个年代令人十分羡慕的工作。人们不再喊他“老李”,都改口称他为“李老师”。

   老李在教学、干农活之余,总要抽出时间察看水井,主要是为村民安全着想,不久他在木摇架下方安置了两块活动木板,将裸露的井口覆盖的严实,取水时随手打开即可。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每年都要更换破损的绳索,当然他是自费的。国家恢复高考那年,老李一举中第考取了黑河师范前身萌芽学校,成了一名中专师范生,拿到了“铁饭碗”。老村长在送行前,特意拿出二百元表达久违的敬意,老李死活不收,老村长急了,吼道当年打井欠他的一百元还没有还呢,他要不收就看不起他们这些“土著居民”。老村长这一急一吼,老李爽快答应了,待寒假回家请大伙儿一块喝酒。村长笑了,送行的村民笑了,他教的小学生则哭喊不让他走,哭声中夹杂着南方语言的“味道”……

    老李两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一所中学教书,农村的家也就自然搬进了县城。但他没有忘记村东那口老井,更没有忘记那里质朴的农民,还有力举他的老村长。他有个心结必须解,就是要根除村民“大骨节病”的隐痛。老李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他利用回村机会,搞起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提交县政府,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专业部门检测,主要是村上地下水质在历史上曾被腐殖质污染过,加之水土中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钙元素较少,反而含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锶、钡、磷、锰等化学元素偏重。仅半个月后,县政府投资在老井旁建立水房,取消了木摇架,改为动力抽水,将抽上来的水放置在水房内的十吨大水槽内,进行化学处理,达标后才允许各家村民按需使用,家畜就没有这份“待遇”了。这项工作有村医兼职负责,有严格的制度约束,有使用数量登记,以便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村民病情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处理。自此项措施以后,村上新出生的婴儿再也没有患上“大骨节病”,原先患病的村民的身体健康也得到了很大改观,小伙子娶媳妇、大姑娘外嫁再也不用犯愁了,笼罩在全村几十年的“乌云”荡漾无存。村民纷纷感谢党和政府的厚爱是真诚的,感激老李的助力是发自内心的。

    又二十年后,也就是进入本世纪之处,伴随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民和家畜都统统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这口老井得以“喘息”,水房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拆除了,但老井依然“屹立”,夏季成为村民保留鲜奶的天然“冰柜”。十年前的国庆节,老李退休了,他在荣归故里之际,专程“拜谒”老井,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他的建议下,也是喝这口老井的水长大的年轻的村书记,组织村上有“手艺”的几个年长者,在老井口上方垒砌起一座高度为两米五、直径为两米的顶部成半球形的混凝土结构的“大罩子”,将老井封闭得严严实实,在罩面朝阳处深深“镌刻”老井两个红彤彤的大字,格外醒目。

    从那时起,老井真的成为历史,村上年轻的后生问起来,上了年纪的人就会口若悬河地“炫耀”起来,它早已根植于村民的心底,对之景仰由衷而生。两年前,在深挖新农村文化元素活动中,老井被重点保护起来,在它的四周种上了草坪和塔松,修建了供村民茶余饭后到此休憩的石凳子、石长椅。可以自豪地说,老井已成为新时代新农村文化众多元素的一种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老李在有生之年再来村上惠顾这口老井时,感慨一定很深、很深……


                              责任编辑:浩然正气


主办:媒体与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媒体与法.中国   陇ICP备17004562号-2 

热线电话:17601066608       17056000026